24小时服务热线:
TEL:15136231602
网 址:www.zzjykj.net
联系人:邹经理
手 机:15 13623 1602
电 话:0371-67825601
传 真:0371-67825601
E-mail:jinye01@126.com
邮政编码:450001
公司地址:郑州市高新区冬青街26号河南省电子商务产业园4号楼1单元203室
目前,产能过剩的磨料磨具行业面临着节能减产的形势,弘扬“工匠精神”,克服多年来形成的浮躁,追求技术进步,把一个粗犷式生产的行业引向自动化、数字化的行列,这是潮流,但谈何容易!
多少年来,磨料行业的企业家一直愤愤不平地抱怨:“我们的磨料低价出口,高价买回,人家只是加工了一下就赚了我们那么多钱”。
可是他们除了抱怨,又做了什么?难道是我们中国人没有能力吗?美国洛杉矶磨料厂不就是采用我们中国的成套设备吗?贵阳三山2015年投产的制粒生产线不是被外商高度赞誉吗?但是,我们现在多数工厂依然延续着古老的加工方式。时代在前进,磨料行业不前进行能行吗?
现在数字化成套生产技术在国内各行各业普遍采用,唯独磨料行业是空白,只有少数企业实施了生产联动,大多数都停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水平,有的甚至还不如。
刚玉冶炼上世纪七十年代行业就在探索电极自动升降技术,那时只有分立元件,要组装一台控制系统需要上千个元件。现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如此发达,可没人延续这方面的研究。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七砂花了大量精力研究短网,使刚玉冶炼达到每吨耗电1970度的水平,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行业的平均水平是2400度左右。
上个世纪,二砂、三磨所组织了强大的技术队伍研究磨具的组织、强度、结合剂号称“三大战役”。可是现在中国大量出口的数控磨床,绝大多数是用进口砂轮配套,中国能出口的磨具只是油石,树脂砂轮等中低档产品。
磨料用的检测仪器,如磁性物测定仪等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技术,其它基本没增什么物理性能检测仪器。磨料的清洁度一直被行业高度关注,但从上世纪到现在测定方法有标准了,检验标准值却一直没有定,这并不是太难的事,但不知何故,久久不能实现。
用于做砂轮的F砂磨料的堆积密度还是老标准,现在行业内采用巴马克设备进行破碎的企业较多,如不加以限制,这种接近球形砂的堆积密度高,势必影响磨具的磨削性能。
再说环保问题:行业的准入条列规定室内粉尘浓度不得超过10mg/m³,这是一个仅能维持人类正常生存的最低标准值,但是如果认真执行起来,没有几家磨料厂是可以达到这个指标的。
很多企业被迫环保改造时老板们事先不研究风量、风速只选便宜的,结果无济于事,事倍功半,只能仅仅用来应付检查而已。而碳化硅的冶炼除尘几乎难以在最近实施,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强制实施,全民环保意识的加强,如果不精心治理,磨料厂的安稳日子恐怕也长久不了。
现在,有些企业向市场推出了“堆积磨料”,这是件好事,既可以解决细粉的出路,也向市场提供了具有特殊性能的磨粒。但是,新的标准和检测方法应该是紧跟的,否则如何界定什么是合格的堆积磨料呢?
磨料行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从无到有,而且迅速发展壮大。初期的磨料厂大多数隶属于地方手工业局,并且是“金娃娃”。我们曾经为磨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做出的贡献自豪过,号称“工业的牙齿”。
进入本世纪,磨料作为工程陶瓷的基本原料,更体现了它本身的价值。但是,让人惭愧的是磨料行业几十年来技术发展太慢,有的甚至还没有摆脱最原始的生产方式。这种脏、乱、差的生产模式;糟糕的生产环境;劳动力又越来越贵;招工困难的局面越趋困难等直接威胁着磨料的发展和生存。
现在,全国范围都在倡导“工匠精神”,也就是各行各业把产品做到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地攻克技术难关,使我们的“中国造”在国际市场上再也不被人嘲笑为粗犷产品,要想实现磨料行业产品结构的顺利转型,在此我认为:
一、行业缺少一个可以引导整个行业技术发展的相关机构,集中一批专家及时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组织企业技术攻关。
二、全行业要统一思想,把以产能大为光荣的思想转变为技术先进,环境优美,用户赞誉为荣。
三、认真研究磨料的深加工技术,拓宽磨料的应用范围。
四、保护zhuanli,保护技术创新。其实磨料行业并不缺乏发明创造,但是在我们行业技术人员日夜操劳的创新成果转眼间被“山寨版”充滞于市,既打击了创新者的积极性,也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更伤害了新产品的名声。
世界上历来没有静止不变的东西,好的东西就会继承和发扬,如果沿着被启发的新思路去完善和进一步创新应该是受到鼓励和称赞的,而不是简单的“山寨”。
磨料行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三代人的努力,没有前人的“愚公移山”精神和他们执着的追求、研究、实践,就不会有今天庞大规模。
我们一代一代地继承了他们的技术,同时还要继承他们那种敢为人先,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敬业精神。
正是这种“工匠精神”伴随着人们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因此我们现代人热切地盼望继承他们的那种精神,顺利实现产品结构的转型。让我们大声呼唤:“回归吧!工匠精神!”。